十渡地區(qū)幾乎失傳的鐵匠舖工藝
鐵匠舖,嚴格說是兩種含義:一是鐵匠,也就是打鐵的師傅;二是鐵匠用來燃燒加熱鐵器的紅爐。鐵匠和他們所用的紅爐,統(tǒng)稱為鐵匠舖。
在以前,十渡地區(qū)的鐵匠舖主要是用來加工一些農村用的鐵器,如:菜刀、鏟子、勺子、鐮刀、斧頭、鐵锨、鎬頭等。鐵匠舖一般是師徒2人,加上一臺常年燒的很旺的紅爐。師傅負責鐵器加熱是看管火候、錘煉鐵器時領錘和鐵器成型后蘸火。這些都是活兒的技術含量很高,但是目前沒有文字記載,很多技術都是口述言傳的。


本人在40年前曾生活在農村,家的附近就有鐵匠舖,放學沒事經常去看鐵匠們加工鐵器。我這人從小很好學,經常到鐵匠舖問領錘的師傅一些問題。當時問的東西很多,有的問題其實我根本聽不懂。不過,有一個問題我確實是記得很清楚,在這里想大家介紹一下:
打鐵的鐵匠,領錘的是師傅使用的是小錘子(忘記多重了,大概是1-2磅);師傅對面的是徒弟,或者是比領錘的資歷低的人,使用的是大錘子,應該是8磅重的。當鐵器加熱到合適的火候是,要用錘子進行鍛打。鍛打時,是師傅用鐵夾子將鐵器放在一個砧子上,這事,師徒之間是不用語言的,全屏領錘的示意(領錘是有固定語言的)師傅用小錘子領錘,小錘敲在鐵器的什么位置,徒弟的大錘要砸在什么位置。也就是小錘敲一下哪里,大錘要砸一下哪里,小錘敲砧子一下或兩下,示意對方重復動作,敲打砧子三下以上,示意停止。然后,師傅在用小錘細致地敲打鐵器,直至成型為止。然后,在根據不同的鐵器進行淬火。這樣,一件鐵器就加工好了。
這種加工工藝,一直延續(xù)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。后來,農村的各類農具和日常生活用具都可以在商店買到,有的可以直接用電焊、氣焊加工制作,所以,鐵匠舖就失去了市場,逐漸就消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