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渡地區(qū)的隗姓人家
關于隗姓的起源,有幾種不同的說法:據《華夏姓氏考》所載,隗氏有三個來源:一是古帝大隗氏的后代有的用隗作為姓氏。二是用國名作為姓氏。周代有隗國,故址在今湖北秭歸東南,隗國國君的后代有的用國名隗作為自己的姓氏。三是古代狄族的姓。東漢初年有隗囂,自稱西涼上將軍,與漢作對,后被漢軍打敗,憂憤而死。他的兒子降漢后,就以隗為氏。
對于隗姓的起源,目前還沒有權威性的考證結論,但是,在十渡地區(qū)及其周邊,有一種關于隗姓的說法確實很有依據的,正所謂天下一個隗,老家蘆子水這里所說的蘆子水,也就是現在的房山區(qū)蒲洼鄉(xiāng)蘆子水村?,F在,您到蘆子水村,還可以看到這里的隗家祖墳。
相傳,蘆子水村的隗姓村民,最早是明代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下移民到北方來的。后來在京都西南的大山深處墾荒種地,定居下來,繁衍生息,幾百年后,逐漸形成村落,即現今的蘆子水村。蘆子水村的村民大多數姓隗,自隗氏祖先在此瑩葬后,老墳處已埋葬了隗氏的十八代子孫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隗姓人家不斷壯大,人員也不斷向周邊地區(qū)發(fā)展,緊鄰蘆子水村的東村、蒲洼村、十渡村等村落,行程了隗姓為大姓人家的局面。
隗姓,在十渡可以稱得上是第一大姓氏,輩分差距也很大,目前在世的輩分可能要在6;7輩。在十渡地區(qū),您是無法用年齡來衡量誰大誰小的。因為他們要按照輩分論大小,十渡地區(qū)隗姓的輩分要求十分嚴格,必須按照輩分排列,排本的方法是姓氏后面的一個字代表輩分,排列順序從第一大輩分開始的順序為:大小朝中士 玉文迎守廷 成學榮秉福 有永合功立 富貴慶滿春 財田國顯德,所以說不定花甲之年的老人,要稱懷抱嬰兒爺爺呢。這也是十渡地區(qū)隗姓的一大規(guī)矩。十渡地區(qū)的隗姓還有一大規(guī)矩,就是同姓不論婚。也就是隗姓男女不能通婚。這一規(guī)矩也是沿襲到現在的。但是,據說現在也有打破這個規(guī)矩的了。